三亚房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频道 > 政策法规 > 保障房规划设计之问 (设计篇)

保障房规划设计之问 (设计篇)

发布时间:2011-09-28  来源:  点击:
 

  总策划:窦以德(中国建筑(601668,股吧)学会副理事长) 时国珍 卢丹

  采编执行:王超 李燕楠 冯文东 郭佩林 李龙田

  参与本次讨论的专家学者有:

  赵冠谦 中国勘察设计大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建设与产业现代化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

  叶耀先 原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教授级高工

  童悦仲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高级工程师

  庄惟敏 中国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

  孙 英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周燕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张 播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居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总工、高级规划师

  王树京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技术科学部主任、教授、一级注册建筑师

  李 昕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中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副院长、高级建筑师

  周静敏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

  本报将持续关注保障房规划设计领域的话题,我们期待来自更多领域的积极建言,欢迎您加入讨论。

  联系邮箱:zhongguozhufang@163.com

  联系电话:010-51555511-8687

  空间关系处理亟待精细化

  “保障房套型设计的优化,是解决多样居住功能与限定面积空间这一对矛盾的过程。”受访专家一致认为,目前保障房单体设计的难点,其实是对小套型空间关系的处理提出挑战。在首届中国保障性住房设计竞赛当中,套型设计的合理性与集约性成为评审的重要指标。

   “保障房由于套型面积较小,这很考验建筑师对功能空间布局的把握。”童悦仲表示,目前许多保障房项目对空间关系的处理较为粗放,精细化亟待加强。“必须承认,近年来我国住房套型面积普遍偏大,导致建筑设计界对中小套型的研究并不充分,这将成为提高保障房居住品质的最大短板。”

  复合利用功能空间

  对于空间关系的处理,起居室与客厅的搭配较能说明问题。在一些保障房项目当中,50平方米的套型依然设计了独立的起居室与客厅,这遭到大多受访专家的反对。童悦仲认为,对于小套型而言,应该尽可能考虑复合利用功能空间,比如“将起居室与客厅合并”。

  “保障房不是大套型的缩小版。”孙英强调,目前许多保障房设计,仅仅是将过去的大套型按照同等比例缩小,真正用小套型设计理念去做的并不太多,“这是一大误区”。

  不争的事实是,空间的专用程度越高,住宅的舒适程度也就越高。童悦仲认为,应该根据套型面积的不同来决定功能空间的复合程度,这有利于提高住宅品质与面积的“性价比”。

  “对于面积较小的保障房而言,应该提倡功能空间的合并,绝对的功能划分并不现实。”周静敏建议,可以将餐厅与客厅合并,或是厨房与餐厅合并,“这种设计在加拿大非常普遍”。

  周燕珉同样提倡空间功能的复合利用。她表示:“过去在公房的设计中,往往将面积较大的卧室兼做起居室,这对于面积紧张但又要求所有卧室有独立空间的廉租房和公租房而言值得借鉴。”

   王树京则提倡“大空间、小分割”。他认为,厨房、卫生间等必须的功能空间可以固定,但除此之外可以设计成大居室,居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分割。

  利用家具部品实现居住功能

  对空间关系处理的精细化,不仅要求建筑设计师对空间布局和居住行为要加强研究,同样也要求在套型设计时充分考虑使用一体化或多功能的家具部品,辅助实现更多的居住功能。

  赵冠谦便建议,应该在保障房当中尽可能采用多功能的一体化家具部品,比如“隔墙与柜体合并,甚至放平后便是床”,“这种设计思路值得重视”。

  孙英也对记者提到一个细节:在国外的小套型住房当中,室内用门大多使用推拉门以节省空间。然而目前国内许多保障房仍然大量使用平开门,导致很多空间被白白浪费,“许多小套型的设计手法依然没有掌握”。

   但赵冠谦也表示,这种做法主要依赖设备设施实现,其材料的复杂程度较高,对于保障房而言,“在成本上恐怕难以实现”。

扫描微信二维码、加入城市微生活,关注三亚房网微信(微信号sanyafangwang),海南三亚楼市最新动态随时奉上,免费看房、独家优惠、楼盘资讯、随时互动!

关注三亚房网微信(微信号sanyafangwang)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网友参与评论
 
条评论
表情
点击加载更多
表情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