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批转发改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这份一万多字的文件明确了今年要进行的8个方面39类改革。去年5月,国家发改委也曾发布类似文件,提出推进投资体制、资源性产品等价格改革、国企改革、新型城镇化等9大任务。一年过去了,经济体制深化改革重点工作在哪些方面有所推进,有什么调整,增设了什么新攻坚项目,不仅能反映决策层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认识和对改革节奏的把握程度,而且还深刻影响从实体经济到资本市场的全年表现。可以说,解读2015年深改重点,就可较清晰地预测出今后一段时期的政策风口和市场风口,为生产、经营、投资活动提供助力。
以政府自我革命为驱动力
改革就是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启动改革既要设立明确的改革目标,也要寻找稳定的驱动力。综观2015年深改重点可以发现,格外强调政府的自我革命。在2015年确定的39类改革中,涉及政府自身利益调整的比重极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包括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大幅缩减政府核准投资项目范围,加快建立健全投资项目纵横联动协同监管机制等;价格改革包括放开烟叶收购价格和部分铁路运价,下放一批基本公共服务收费定价权;商事制度改革将重点推进工商、税务、质检的“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公车改革将全面实施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推进地方党政机关和驻地方中央垂直管理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启动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推动上述改革,既意味着前期相关改革的准备已经就绪,也意味着深化改革进入一个新节点。去年以来,取消、下放、缩减行政审批事项和范围,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已经启动,24项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经放开,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也已出台,在更深层面推动政府自我革命性质的改革,条件越发成熟。
政府自我革命性质的改革所具有的共同点,是政府放权、社会减负。
在传统模式中,政府在市场和社会中的管理权过大,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也增加了繁荣经济和创新的社会成本。这种成本有时甚至呈现出匪夷所思的外在特征,比如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可以立即着手部署的事项,还需要“处长会签”,比如社会管理需要证明“你妈是你妈”。这些怪现象足以证明旧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形势变化。而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权力介入过深。权力自我约束,政府自我革命,已是提高治理水平和效率的迫切要求。
政府自我革命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政府能否自我革命,很大程度上还决定着改革能否离开原点,能否持久推进。改革涉及的坚冰区域,通常也是权力介入最深的区域。在目前的治理架构下,对于这些领域的改革,不能依靠外部力量,只能主要依靠内部力量。只有政府推动体制内部的革命,才有可能让权力退出可以退出和应该退出的区域,从而强化市场自发秩序,培育社会组织力量创造条件,让市场和社会参与到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调配和管理中来。就此而言,政府能否自我革命,事关改革能否获得持久驱动力。2015年深改,政府自我革命的大比重发出了这样的信号: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核心,以政府自身革命为驱动,是深化改革的核心逻辑主线。
注重改革的延续性和延展性
2015年的深改目录与2014年相比,所涉及的领域基本相同。2014年着力推进的改革重点,包括财税金融价格改革、国有企业和科技体制改革、户籍和土地制度改革等。2015年的版本,主要有深化企业改革,落实财税改革总体方案,推进金融改革、城镇化、农业农村和科技体制等改革,等等。
改革的重点区域基本相同,说明今年深改具有延续性。同时,也展现出相当大的延展性,而且目标设定更加明确具体。这是因为,改革部署不可能脱离经济和改革的现实情况。与2014年相比,2015年宏观经济运行仍面临巨大挑战。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召开的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对今年的宏观经济作了全面判断:世界经济环境仍然比较复杂,时和势总体对我有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景广阔,同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任务仍然艰巨。要把难点和复杂性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种风险想得更深入一些,把各方面情况考虑得更周全一些,搞好统筹兼顾。
经济数据也表明,今年经济下行的压力仍有增无减。一季度GDP创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同期最低增速、PPI长期低迷、企业中长期贷款意愿下降等等,无不考验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心和统筹能力。基于今年的经济形势,2015年的深改目标设定更加具体,也更强调落实。
2014年财税体制改革更强调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原则,2015年强调的是落实,并进一步对目标进行细化。2014年金融体制改革强调加快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2015年金融改革增设了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选项。这表明,金融改革从强调对外开放向对外对内并重转移。之所以出现这种转移,一方面表明人民币利率汇率市场化的努力已初步得到外部认可,近期IMF首次承认人民币汇率已达到合理估值水平就是例证。另一方面,也表明破解金融对内服务实体经济的难题,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具有与对外开放至少是同等的重大意义。
2015年深改方案的延续性和延展性,既反映着一年来推进改革的成果评估,也折射了应对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这一应对并非只针对年度经济特征而设定,还包含了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考量。
国企改革是今年主要突破口
基于改革的发展进程和今年的经济形势,2015年的深改重点有所调整。2014年,着力推进财税金融价格改革被放在总体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之后的第三位;2015年,这一位置被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所取代,而深化企业改革的重点就是国企改革。而且,2015年对国企改革的表述内容大幅增加,不仅成为相对独立的一部分,而且细分为6项重点工作。其中,“1+15”体系和“制订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方案”是首次提及。所谓“1+15”体系,即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为“1”,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钢铁过剩产业重组等诸多方面的改革为“15”。这意味着,备受关注的国企改革将在今年全面落地。
与2014年国企改革的重点相比,相同之处在于强调继续推进国有资本管理体制的改革,强调引入社会资本改善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这在近来出台的一系列配套文件中得以进一步明确。5月以来,国务院、国办、各大部委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与国企相关的重大改革措施。5月7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提出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15日,商务部出台《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22日,国办出台《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涉及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农业、林业、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化等诸多行业,传递出加快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的政策意图,《钢铁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也将在近期出台。这些举措,国企是重要的参与方。
2015年国企改革的特殊之处,在于更强调央企的调整与重组,并开始着手部署在石油天然气企业、盐业企业、钢铁等过剩产能较大的企业进行整合。这意味着,备受关注的国企改革将在分类管理与整合重组的主基调中,在今年6月以后全面落地。鉴于国企的经济地位,国企将成为今年最引人瞩目的改革平台,国企改革也将是今年深改的主要突破口。
深改重点提供投资方向
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部署,不仅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事,也与普通百姓息息相关。特别是今年的深改,由于伴随着股市的复苏而行,因此为投资者提供了难得的、清晰的财产性收入增长机会。在过去的5个月,各项改革举措已为股市投资者提供了许多挖掘题材,为股市的这一轮行情提供了政策面的定义。未来,深改举措仍将起着类似作用。
综合来看,在各领域的改革题材已基本被轮番挖掘炒作之后,呼之欲出的国企改革有望成为今后股市行情的主要驱动者,与金融改革中设定的股票注册制改革、转板机制改革和证券法修订等共同决定股市的未来走势。重组向来是股市的主要题材,未来国企的整合重组将提供新的题材,而油气等重要行业的体制改革,也能给市场提供新的想象空间。
除国企改革外,其他领域的改革也有望拓宽股市的发展空间。比如,利率汇率市场化推进有望赋予个人投资者全球配置资产的可能,有条件的投资者不仅在国内市场、也可以在国际市场寻求机会;进一步完善“沪港通”试点,适时启动“深港通”,也能为相关上市公司提供新的增量资金;科技领域将出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规划,有利于提高相关企业的估值水平;重点推进环境质量改善和节能减排的顶层设计,将充实大环保概念;不断有项目落地的“一带一路”板块,有望持续提振股市信心等。
越来越具体的改革目标,为投资者提供了较之以往更明确的投资方向。不过,仅靠概念并不能保证股市长期走好。假如仅仅停留在设定目标的阶段,就只能为股市制造概念,而无法改变股市与实体经济背离的格局,“改革牛”就可能成为“水牛”。
因此,无论从改革的使命出发,还是从保护股市健康发展出发,抓紧落实改革都无比重要。今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会议特别强调狠抓落实“既能化解当前矛盾、又利于长远发展”的改革,国务院常务会议屡次强调对政策落实的督查,目的都在于强调将改革尽快化为实实在在的红利。
股市是普通百姓分享改革红利的渠道之一。此前,改革创新的预期奏响了牛市的主旋律,今后,不仅是预期,还需要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改革效应叠加于上,股市才能铺陈出更真实的底色,投资者才能在市场中得到更高的投资安全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