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频道 > 租房资讯 > 各部门密集调研地方廉租房政策 地方财政投入模式面临考验

各部门密集调研地方廉租房政策 地方财政投入模式面临考验

发布时间:2009-06-18  来源:  点击:
 

  廉租房不是用于销售的,因此项目回收成本比较慢,也比较难。因此,银行对廉租房项目贷款都有一定的限制。除去银行贷款,地方财政需要承担的资金投入规模仍旧巨大。

  260万套廉租房需要近2000亿元的总支出,其中的70%将由地方政府承担。全国人大考察组关心廉租房“租转售”,背后凸现地方财政投入紧张的无奈。

  全国各地大量的廉租房项目正在陆续开工,以替代因房地产投资冷却而萎缩的国内需求。但是,各地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如何为这些廉租房项目筹集足够的资金?

  本报记者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获悉,近日全国人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组织几批人员对全国住房保障情况进行考察、调研。

  据一位参与考察的人士介绍,中西部地区廉租房建设资金缺口问题和廉租房“租转售”成风的问题很受考察者关注。

  按照财政部等三部委日前公布的未来三年廉租房建设规划,今年将解决260万户廉租房保障对象的住房问题。无论是购买还是新建,这260万套廉租房需要近2000亿元的总支出。其中,来自中央财政的补贴只有130亿元,而70%的资金压力则落在了地方政府的肩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副部长林家彬6月16日在“2009CPN城市中国峰会”上表示,廉租房建设规模不宜过大,否则会造成社会保障不公平。应该先行解决城市最需要保障的人群住房问题后,等到城市财政条件具备时,再进行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住房保障工作。

  地方政府融资账单:1870亿

  进入6月后,全国人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组织人员去参观、考察各地住房保障建设。记者获悉,由全国人大组织的考察活动已经结束,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的考察活动,也于6月16日结束。

  记者获悉,自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4月初在长沙结束后,全国即掀起了一轮保障性住房建设热。目前,多数省份已经公布未来3年廉租房建设规划,有的省份还出台了“住房保障办法”,使保障房建设成为常态。

  廉租房建设融资问题仍旧是考察组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位参与考察的人士说,目前廉租房建设成本约在1500元/平方米,西部地区按照400元/平方米标准补助,中部地区按照300元/平方米补助。

  按照今年解决260万户廉租房保障需求计算,以每平方米建设成本1500元计算,今年廉租房建设将需要2000亿元。除去中央财政补助的130亿元,地方需要自己融资1870亿元。

  开发贷:财政外资金来源

  看到各地廉租房建设热火朝天,其建设资金如何来,成为考察者们心中的疑问。

  安徽省建设厅厅长倪虹在“2009CPN城市中国峰会”上对本报记者说,以安徽省为例,中央对廉租房补贴为300元/平方米,省级财政补贴为200元/平方米。当地平均廉租房建设平均成本约为2000元/平方米,每平方米1500元的建设资金需要地市级政府统筹解决。

  上述参与考察的人士对记者说,通过与地方政府官员交谈,他们获悉,目前公积金增值收益用于廉租房建设的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各个城市都在等待新的公积金管理条例出台,以明确政策来决定如何动用公积金支持廉租房建设。

  另外,土地增值收益的10%用于廉租房建设政策执行也比较困难,由于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账本来就比较模糊,而“增值收益”更难界定。

  “实际上,土地增值收益也都以地方财政的形式投入了,具体投了多少,很难计算。”上述参与考察的人士说,目前看来,多数地方政府廉租房建设都是依靠银行贷款来完成。

  具体来说,地方政府多是成立一家投资公司,然后以开发商的身份向银行申请开发贷款。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为担保的背景下,银行对廉租房的贷款支持力度都还可以。

  但是,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廉租房不是用于销售的,而是要出租的,因此项目回收成本比较慢,也比较难。因此,银行对廉租房项目贷款都有一定的限制。除去银行贷款,地方财政需要承担的资金投入规模仍旧巨大。

  以贵州省为例,今年需要解决19.1万户廉租房保障对象,其中新建7.3万套廉租房,以每平方米1000元成本计算,新增廉租房建设资金缺口是21.9亿元,这相当于2008年贵州省财政收入的8.3%,这已远远超过了当地财政的承受能力。

  “在发达国家也只有3%,香港只有5%。”上述参与考察的人士如是说。

  倪虹也认为,如果单纯依靠财政投入,未来3年的廉租房建设对所有地区都是个不小的负担,尽量大地使用银行贷款等金融杠杆来融资,应该是廉租房建设融资的主要渠道。

  上述参与考察的人士分析说,多数地方70%的廉租房建设资金需要地方财政投入,除去银行贷款外,目前廉租房建设融资模式仍以地方财政直接投资为主。在地方财政减收的情况下,这种财政直接投入式建设方式,能否持续成为问题。

【作者:贾海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李兰兰)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网友参与评论
 
条评论
表情
点击加载更多
表情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