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0年为刻度,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一周以来,出口退税率提高、房产新政集中推出,财政政策迅速转向,1500亿-2000亿的减税方案将要推出,铁道部也适时表示国务院批复铁路投资额已达2万亿,而财政部要发巨额国债的消息更是甚嚣尘上——这一切,都让人很自然地联想起1998年政府应对亚洲金融风暴的场景。
10年前,亚洲金融风暴波及中国,中国政府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发行大量国债搞基础设施建设,并且通过启动商品房、降息、提高出口退税等组合拳有效刺激经济,使经济在此后几年保持较高增长。在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经济下滑、出口不振的2008年,中央政府再次面临这样的选择。
“一周内经济措施密集出台,反映了高层的急迫,经济下行的风险超出预期,政府已经将工作重心转向保增长。”虎杰投资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张寅对本报表示,“这和1998年非常相似,当时也是在内外环境的逼迫下,政府迅速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
2008下半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已经在沿着1998年的轨迹前行。
不过,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袁钢明表示,这一次虽然也动用了10年前的很多手段,但有两点不同:首先是态度不同,这次非常积极,不是10年前的防御姿态;其次在政策反应上,这次显得更成熟、更及时和更有针对性。
似曾相识的牌局
接受本报采访的诸多学者认为,目前宏观经济面临的境遇和1998年高度相似:外有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动荡,主要贸易国经济下滑成定势,出口环境恶化;内有大批企业倒闭,就业形势紧张。不同的是,10年前商品房市场刚启动,眼下房地产市场经过10年高歌猛进,已走到量价齐跌的分水岭;股市则在经历了两年牛市后,跌入了深渊。
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已经显现,对中国首当其冲的是外贸。以纺织行业为例,上半年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家,2/3的企业面临重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前三季度出口额同比增长22.3%,回落4.8个百分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张曙光认为:“随着美国的消费萎缩和世界经济衰退,中国的出口增幅明年可能降至10%以下,会不会出现负增长也难说。”
刺激出口迫在眉睫。10月21日,财政部、国税总局宣布今年以来的第二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共涉及3486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数的25.8%。
回顾1998年,金融危机席卷亚洲,中国外贸增幅明显放缓。随后国税总局一年之内三次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确保了外贸企业持续发展。
相比提高退税率,当年发行的巨额国债和三次降息更引人注目。1998年财政部第1号公告即提出,计划发行凭证式国债1250亿元。当年中央财政实际共发行国债3891亿元,财政部甚至还在纽约发行了约10亿美元全球债券。
此外,1998年央行还三次降息刺激经济,存款准备金率也由13%下调到8%。在经历了多次加息后,今年央行一个月内两度降息,同时也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
“当年的扩张政策对1998年、1999年、2000年经济增长的拉动分别为1.5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2000年年中出现转机,GDP增长恢复到8%,扭转了持续下滑的趋势。”经济学家刘国光认为,积极财政政策起到的效果是明显的。
减税,投资
本届国务院领导班子,温家宝总理1998年任副总理;副总理李克强时任河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副总理回良玉时任安徽省委书记;副总理张德江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另一位副总理王岐山更是临危受命,1998年被空降广东处理广国投破产案——这家当时中国内地最大的窗口信用公司就是在金融风暴中倒下的。
分析人士认为,国务院高层大多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历练,对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有直观而深刻的体会,这自然会影响他们应对华尔街危机的思路。当然,因为经济基本面发生了变化,2008年的宏观政策不会是1998年的简单重复。
“和10年前相比,政府现在更有钱。”中央财大财政研究院院长王雍君对本报表示。从2000年至2007年,GDP年均增速10.4%,财政收入增速更高,2006年增速20%,2007年更达32%,连年保持盈余。
这意味着政府有充分的减税空间,而在1998年由于税收比重小,财税政策是在扩张导向下增加支出,并不以减税为重点。
张寅认为,当前局势下,相对于政府投资,减税惠及面更广,更符合中小企业需要,政府的步子可迈得更大,“目前处在利率下行期间,物价涨幅稳步回落,给政府发行国债一个好时机。积极财政政策的回旋余地很大,关键是在多年财政盈余后,政府能否主动适应赤字财政”。
对于明年的国债发行,市场有诸多猜想,普遍看法是会在今年的基础上增加数千亿元。中金公司报告预计,明年国债发行量将由今年的约7500亿元提高到13300亿元。
与1998年国债投向高速公路和电信网络不同,未来国债可能更多地投向铁路。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近日透露,政府准备加大对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投资,尤其是铁路网络建设,这些措施将在下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最终成形。
打破“不敢消费”怪圈
必须注意,扩大内需战略从1998年起步,目前消费占GDP还是不到35%,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向欧美等国出口,外贸行业受金融危机冲击,比10年前有过之无不及。
1998年为了启动消费,教育、医疗和住房开始了全面市场化改革。未曾预料,改革给人们带来了高昂的教育支出、居高不下的医疗费用和快速上涨的房价,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力被大大抑制。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表示:“目前中央选择政策的关键是,弄清楚我们的目的是什么?1998年遇到过类似情况,尽管政府进行了大量投资,但后果是内需太弱。现在是刺激内需的好机会。”
对于刺激内需的对策,张寅认为,只有医疗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才是扩大内需的基础。“医改是突破口,政府应在全民医保的基础上,打破医院的垄断地位,让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只有医疗服务供给多了,价格才能下来。”
张曙光则认为,内需启动的首要对象应是近年来城市化的人口,包括毕业后就业的500万大学生和进城创业、打工的2亿人口,但这需要一系列制度和政策条件配合。
有意思的是,在天则经济研究所23日举办的一次会议上,争论最激烈的是住房问题。一位学者屡次提问:“政府可以收取巨额的土地出让金,为什么住房保障却一直跟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