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房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频道 > 人物专访 > 刘晓光人生的新标签:公益家的新江湖!

刘晓光人生的新标签:公益家的新江湖!

发布时间:2015-07-23  来源:凤凰房产网  点击:
 



  

2015年,刘晓光正式退休离开了自己一手重建的首创集团,仔细算下来,刘晓光的首创历史也正好20年。

20年时间并不算短,但如果按照刘晓光15岁就参军入伍算起,这只占了其“革命工作”生涯不到一半的时间。

加上部队生涯,刘晓光工作了45年,这么长的工作使得其养成了快速思考的习惯。

“慢不下来,我跟你说了第一个就想到第二个,说到第二个就想到第三个。我就是40多年的一种习惯。”于是,慢不下来的刘晓光在退休之后,虽然没有像自己的好哥们任志强那样依然在原单位有一个办公室,但出席大大小小的房地产活动也并没有减少,甚至为自己列出了更多想做的事情。

在刘晓光的计划中,退休之后要做的事情包括公益、文化、环保,以及研究中国的二元结构看看如何能解决农民贫困的大问题。

“公益家的新江湖”,在接受观点地产新媒体采访时,刘晓光给自己贴上了这样的标签。

小城镇改革

刘晓光会关注中国的农民问题,其实也并不太奇怪。

在从商重建首创之前,刘晓光一直是政府官员的身份。这多少会使得其思考问题的角度仍然带有“政府人士”的意味。

1995年之前,刘晓光的政治生涯开始于北京市计划委员会,然后一路从商贸处的副处长、处长、总经济师直升到计委副主任、北京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

彼时,30多岁就当上北京市副局级干部的刘晓光,被认为是一颗政坛新星,曾一度成为北京市副市长人选。

或许,就是这些“政治生涯”,让刘晓光退休之后有兴趣研究中国农民贫困问题,这显然不是一般的企业家或者商人会感兴趣的范畴。

“其实是什么样的方式解决中国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进城以后的人权问题、家庭教育问题、文化问题,最重要的还有就业问题。”

才刚刚退休几个月,刘晓光对此已经有了一个“理想”的计划。

在刘晓光看来,中国农民要脱贫,最重要就是就业问题要解决,而解决就业,就需要进行小城镇的改革,然后安排农民就近进城,再解决进城之后的教育、文化、风俗、医疗等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小城镇,要对这些小城镇进行改革将需要不菲的资金。除了国家的支持之前,刘晓光连资金来源都设想好了。

“如果所谓现代的中产阶级以上,或者是先富起来的人,能够拿出一部分资金投入到小城镇的改革中,能够把自己的产业带进去,又能够把农民就业安排一部分,这就厉害了。”

按照刘晓光的估算,中国号称2千万个千万元以上的富翁,如果按照30%,也就是他们每个人拿出300万,那是18万亿。

“那可不是小钱”,更重要的是,这些富翁可以直接给小城镇带来产业、带来项目,这些产业和项目就是农民就业的方向。

“可能就在这种舞台中解决了中国的贫富差距,以及二元结构和农民现在还进不了城的问题”,刘晓光认为,这也是一种公益,但比一般的公益定义还要再高一点。

股市对楼市影响很大

虽然是政府官员出身,但有着商业经济学专业背景的刘晓光也是市场经济的拥护者。在谈及7月初的“股灾”时,刘晓光的经济意识再次展露。

刘晓光分析,这次股市的变化原因有三,一是证监会对企业的管制过分的相信自己;第二个开始管理力度放得太多;第三个最后回收的也太快,力量太强,这样一下市场肯定就崩溃了,就疯了。

“有些时候不能政府做这种市场的事情,政府这只手不是很熟练,就不能游刃有余的操作这个市场。政府只能说监管,能把企业的信息披露做得很规范,不能再去操作市场,再模拟市场,那肯定出大事儿。”

对于应对这次股市的变化,刘晓光给出了自己的方案。

第一个,央行应该打开窗口。打开窗口不能只对着银行,可能要对着很多金融的口,在业务窗口上应该多开一点;第二个财政部应该是发债,来购买中小企业股票,这些都可以操作。还有地方政府也可以回购自己。这都可以撑起来市场。

显然,和任志强善于发现问题相比,刘晓光更善于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对中国农民的贫困问题如此,在股市的问题上也如此。

至于股市对楼市会产生什么变化,刘晓光想了一下回答道:“一是本来挣了钱可以把这个钱拿出来买房子,第二个这些抵押的、融资的,赔光了之后很多人要卖房,一买一卖都有,所以影响是很大的。”

不过,因为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不可能因为这一个因素就影响了整个市场,起码今年应该是再向上一点。

大规模持有不容易

2015博鳌房地产论坛的主题是“转变时期的房地产”,面对这一主题,刘晓光对房地产行业的看法也是有着自己的判断。

虽然和任志强交情颇深,但有着不同意见的时候,刘晓光也没再客气。

“那是不可能的,中国大量持有没有资本。”刘晓光直接回应任志强提出的关于中国房地产转型只有转向持有一条路径的说法。

要长期持有,中国第一个没有资金;第二个资本市场开放得不行,很多人上不了市;第三个整个的银行、法律,销售人、开发商之间四者的关系还没有完全形成。

在刘晓光看来,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学习的还是香港模式,香港模式的核心还是买卖。而长期持有主要是美国模式。

“如果要学习美国模式,那么要有几个前提,第一个是我们的‘资本家’已经经历几代的锤炼和积累;第二个是在国家的法律、税务、中介人、银行和开发商之间,还有一种恒定的市场配置关系。”

“这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想大规模持有,哪有那么容易?”刘晓光如此总结。

刘晓光认为,转型的理解包括整个房地产的转型,是需要大规模向欧美模式转型,还是继续沿用所谓的香港模式。

另外还包括所谓的企业转型,企业怎么做到互联网+、提高价值服务,比如首创怎么把其他的产业价值输送到地产的价值之中等等,这样的转型。包含从开发型向持有型转,从大规模的重资产向一部分的轻资产转,从单一的住宅到一些商业的开发,向养老、向旅游、向商业、医养这些过渡。

刘晓光认为,一定要把握房地产的周期性机会,然后和行业发展的小周期,比如正常发展中好的年份、不好的年份融合起来,找出一条比较稳定的道路。

以下为观点地产新媒体对首创集团前董事长刘晓光先生的专访实录:

观点地产新媒体:你退休前后,心态有什么变化吗?在一个新的阶段,你的身份有些什么样的改变?或者有一些什么新的感想?

刘晓光:我觉得人生肯定是有起伏的,人生也不能永远是一个大的舞台,肯定也有小舞台。应该说我也经历了这些过程,到了一定的岁数肯定要退了。我觉得我的心理没什么变化。退了以后也很多事找我。

我原来准备做几个事,一个是公益,比如说阿拉善,像中国的新城市联盟;还有一些论坛,还是想做点文化,做点环保,和做点将来能解决二元结构农民贫困的问题。

观点地产新媒体:现在很多人都在研究中国的二元结构。

刘晓光:我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二元结构。其实是什么样的方式解决中国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进城以后的权利问题、家庭教育问题、文化问题,最重要的还有就业问题。如果没有就业,那将来就会很麻烦。

城镇化怎么解决就业的问题呢?中国现在有12万-14万个小城镇,如果所谓现代的中产阶级以上,或者是先富起来的人,能够拿出一部分资金投入到小城镇的改革中,能够把自己的产业带进去,又能够把农民就业安排一部分,这就厉害了。中国号称2千万个千万元以上的富翁,如果按照30%,也就是他们每个人拿出300万,那是18万亿,可不是小钱。这是次要的,关键是他们参与到改革的过程,参与到农民现代化的进程,因为去了小城镇建设之后,不可能把小城镇盖起来,那需要几十亿上百亿,但可能在一个产业上能带动起来,在一个就业项目上带动起来,安排一批农民的就业,安排一批产业出来,这样的话,可能就在这种舞台中解决了中国的贫富差距,以及二元结构和农民现在还进不了城的问题。

但这都需要国家的认可,不然很多钱就被转移走了。我一直有一个比较伟大的想法,就是怎么把这些富豪都带动进去,不是简单的做生意,是要再升一个档次。

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实践了,第一个把研究院先做起来,研究院做研究模型,每个小城镇的模型到底是什么,主要是以产业为背景,把农民的就业问题、人权问题,和城市的智慧、还有生态一块儿解决了,这些问题能解决了可能比都集中在大城市要好得多。

大城市好处在哪儿?就是可以安排就业,比如说北京。但是毕竟人口容量有限,到了一定程度不让就进了,包括上海也是。

所以将来真正依靠的还是千千万万的小城镇。安排农民就近进城,有职业,有文化教育,孩子的教育,风俗的改变,还有农民的生活地位,这些可能是将来中国很大的问题。

下一步中国可能将有四个支点。第一个是中国城市和农村的消费升级,吃穿住行,包括旅游;第二个是加工业,即工业4.0,所谓高科技的加工业;第三个应该是未来网络化的东西,生态的东西,包含了智能的、仿真的机器人等等;第四个就是小城镇,广大农民靠什么就业?靠就近的安排就业以后,把自己的身份改变了以后,把自己的家庭、教育,能够提升一个档次。

靠农村是不可能的,只有靠小城镇消化掉,把这些要素结合好,在这个过程中能发展。过去的几百人到现在的几万人,十万人的小镇,这些小镇比原来就业机会大多了,但是靠什么人?靠这帮人。

观点地产新媒体:不是北京一个区的概念,是还靠边上一点点?

刘晓光:是大城市周边,中城市周边,小城市的多元化,再小城镇的多元化,就不是一个两个。

观点地产新媒体:这个小城镇如何结合到产业呢?

刘晓光:怎么结合到产业呢?只有企业家去才能结合产业,这是一个很大的东西,所以我想可能退了以后要是有时间,将来还干点这个事儿,这个可能不是以一般性的公益,可能再高一点。

包括文化,西方人是不承认我们的现当代文化的,他们对古典文化基本上也是不承认的。但是中国当代现代文化是什么?没人研究知道。

我觉得是三条:一条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延续了几千年到今天,仍然是向上的,是优质的,是正能量的,这就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一部分;第二条,中国现在传统文化中最优质的文化,跟西方文明最优质的文明融合在一起,又形成了现当代文化;第三条,一定是在当代和近代,在发展的过程中延伸出一些新的文化概念和内容。这三股力量形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化。如果老是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引导和指挥,那肯定有问题。80、90后都不理你,一定要看到中国当代的文化再引导。

什么是文化?文化实际是无形的变异,是大家约定习俗的规范的东西,是隐形的,没有规章,是一种符号,是一种向上的推进器,一种内容。很多中国文化的研究太空。中国文化里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还是有差异的。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觉得这些想法多长时间可以落地?

刘晓光:有一篇文章是《活在当下中国企业家之启蒙》,我就做了一下对中西企业家文化价值观的比较。中国的崛起不仅是经济的崛起,更是文化的崛起,我是讲这么一个概念。

我看到企业是国家的发动机,同时我们也更应该是一个现代文化的创造者,因为我们涉及到很多传统文化的核心,涉及到制度的规范,精英的智慧,员工的道德,也看到了西方国家包括欧美、日本其他发达国家,他们的管理模式,他们的道路,所以说我当时说的,乔布斯讲到“活着是为了改变世界”,王健林讲到“企业家最高尚的人不是为了自己而活,也不是为自己而死”,这就是企业家精神。

实际上我们改革年代由一群最具有创造力的人,他们摸着石头过河,披荆斩棘,最重要的是企业家文化价值观的选择,这样我就思考一个问题,我当时讲了一个观点,东方有东方的企业家价值观,包括中国有中国的企业家价值观,西方有西方的企业家价值观,我们追求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从我往前看也不一定对,这个看法是一定要把中国的企业家价值观,不一定中国的企业家价值观都是正确的,也不一定西方的企业家价值观都是正确的,各国的应该创造一个中国企业家和西方企业家价值观的中西融合,各取之长,各补之短。中国企业家面临的社会环境,从资格和人性、共性的角度看,一方面是趋利避害,一方面是收益最大化,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大家看到的是一些人性的底线上失去了原有的根治传统文化的心态历程。有很多负面的东西,资本与人性简单的在利益侵权的过程中就有很多很多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比西方早期社会发展的情况差不多。

我记得当年美国社会,最初可能是爱尔兰人上了美国东海岸,下了船就被枪杀了。当时罗斯福在吃香肠的时候,知道这个香肠里面有死猪肉,愤怒地把香肠扔到了窗外,从此再不吃肉。这是当时美国企业家的问题。

我感觉到我们这个时代可能也要吃肉,可能我们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就在思考,我们的价值观的选择和塑造。

我做了简单的分析和比较,关于企业家价值观,我想东方、西方,东方中国和日本也不一样,日本可能会列到西方的行业之内,我们可能看西方的价值观,实际上很多东西也值得我们珍惜和比较。稻盛和夫讲到价值观时是敬天爱人,他说一个人的价值将成为企业家精神,诚信,责任等等。我们也分析了很多美国企业家,美国人是这样选择的,一个是追求个人的发展,崇尚竞争和冒险,崇尚自由竞争,崇尚日益创新,另外的价值选择上提倡个人奋斗,提倡所谓的出人头地,提倡冒险精神。另外西方价值观更强调的是个人,更强调的是最大化的追求利润和目标,探求创造财富。在西方价值选择方面,我们还看到了科学的生活体系,为了获得长远的价值,而选择坚守。当然西方价值观中还提倡所谓的快鱼吃慢鱼,所谓的企业创新的精神。

另外,我们也看到西方企业家一些价值观中,追求财富的同时也在提倡,最后取之于社会,回之于社会。然后分析了中国的企业家价值观,比如说提倡创新,诚信,很多中国的企业家价值观选择比较核心的问题,还提倡勤奋,敬业,关怀,尊重,还提倡社会责任,见利思义,还有人的回归性,以人为本,也讲所谓的牺牲精神,当然中国的企业家选择不断地变化,比如说更多新锐的企业家可能提倡财富观第一,追求财富的最大化。中国的企业家价值选择还有追求担当,历史角度来说追求担当,比如从价值观角度来体现社会责任和金钱价值,两个方面的不断变化。

所以说我们现在提出来中国企业家价值不仅是社会价值,还有金钱观,有人提出来金钱价值观一样也是社会价值观。当然,从中国企业家的价值选择来看,他和中国企业家精神也息息相关。中国企业家精神也有很多值得归纳的,比如说自强精神,比如说中国企业家海纳百川,比如说中国企业家学习精神等等,我们传统的有很多,比如说安于守成,压抑个性,崇尚平均,重利轻义,强调群体之上。

我在谈什么呢?我在谈我们不赞同只说中国企业家讲的这些,我也不是说完全照着西方的价值体系,我希望是能够把这两个东西融合起来。因为价值观不一样,应该是企业家共同融合,形成一种价值向上的共同学习的东西。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觉得这次股灾的实质是什么?对房地产有没有什么影响?

刘晓光:这次股灾有几条很根本的问题。

政府开始是配资,配资得有监管才行,后来的一天太狠,那个肯定就完了,股市就跌爆了。有些时候不能政府做这种市场的事情,政府这只手不是很熟练,就不能游刃有余的操作这个市场。政府只能说监管,能把企业的信息披露做得很规范,不能再去操作市场,再模拟市场,那肯定出大事儿。而且再往深了走,到了几千点,上万点的时候,肯定就不是挣钱的事儿了。

这里面牵涉到三种因素,第一种是政治因素,有一些大国利益在进去;第二种,我感觉是像浙江的那种做期货的,很厉害;第三种就是海外势力,海外的钱不让出,但是进来很多。

观点地产新媒体:政府管制能力还是弱了?您认为政府应该做什么?

刘晓光:操作能力太弱了。关键时候,第一个,央行应该打开窗户。打开窗口不能只对着银行,可能要对着很多金融的口,在业务窗口上应该多开一点;第二个财政部应该是发债,来购买中小企业股票,这些都可以操作。还有地方政府也可以回购自己。这都可以撑起来市场。

还有国有企业在上市圈钱,现在的高管大额套现,因为没有个机制。他们套现大概是5千个亿,这个金额还不是很大,但是影响很大。会让老百姓没有什么信心了,肯定开始跑了。

这一次我觉得是证监会对企业的管制过分的相信自己;第二个开始管理力度放得太多;第三个最后回收的也太快,力量太强,这样一下市场肯定就崩溃了,就疯了。

我有一个朋友说今天挣了200万,明天要挣300万,这几天海外可以买一个房子了。其实这次对房地产的影响很大。本来挣了钱可以把这个钱拿出来买房子,第二个这些抵押的、融资的,赔光了之后很多人要卖房,一买一卖,所以影响是很大的,但因为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不可能因为这一个因素就影响了整个市场,起码今年应该是再向上一点。

观点地产新媒体:今年博鳌房地产论坛的主题是“转变时期的中国房地产”,您觉得当下房地产怎么转变?之前采访任志强,他说转型只有一个,就是转为大量的持有。

刘晓光:那是不可能的,中国大量持有没有资本。外国的第一个有法律约定,第二个是有配套的长期融资体系,第三个资本家也没有那么大的抱负。要长期持有,中国第一个没有资金,第二个资本市场开放得不行,很多人上不了市,第三个整个的银行、法律,销售人、开发商之间四者的关系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大面积的长期持有只有靠大企业,其他谁也不敢大面积的长期持有,这个和中国的房地产开发模式有关系。咱们利用的是香港模式,很多香港大的上市公司,四大家族也好,拿了地买,买了地就好。和美国的模式不一样。

如果学美国模式需要几个前提,第一个是我们的‘资本家’已经经历几代的锤炼和积累;第二个是在国家的法律、税务、中介人、银行和开发商之间,还有一种恒定的市场配置关系,比如在洛杉矶拿了一块地,我只要做三件事情,只要有租金,客户,肯定银行会贷款,咱们没有这个概念;第二个可以通过资产运作,可以通过发债,可以通过上市,多种的通道进行融资,咱们做不了。顶多就是自己有点钱,借点钱,再预售点,卖了就跑。

这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可能是一个方向,但想大规模持有,哪有那么容易?

观点地产新媒体:潘石屹呢?

刘晓光:潘石屹是时机赶得好,这是原始积累造成的。第二个上市的时候股价就很高了,一般的H股上市顶多是2块钱,第一次融资都是很低的。第三个,他做商业的运营,很有才能。

观点地产新媒体:所以其实过了这个时机再造这个辉煌已经很难了?

刘晓光:很难。他是历史的机遇,这个机遇抓住了就好。

观点地产新媒体:最近有很多新锐的企业家,都是50到40多岁,可能不像你们这代带着很多思想性的层面,他们更多的倾向于企业赚多少钱,是实际的做法,会更专注在自己的企业里面,但是他们接受新的东西比较快。

通过十几年发展,很多人认为房地产比较好的节点已经过去,作为第一代企业家,您认为未来几年会怎样?

刘晓光:现在有几个问题。一个是这两类企业家应该互相的融通,互相的借鉴,老一代企业家有他的优势,新的企业家也有他的很多优势,所以我说已经没有永远的企业家,只有时代的英雄,只有能够适应这个时代精采舞台的英雄。所以这两代企业家应该融合,互相借鉴。

第二点,今年的转型是两方面理解的转型,一方面是所谓的企业转型,企业怎么做到互联网+、提高价值服务,比如首创怎么把其他的产业价值输送到地产的价值之中等等,这样的转型。包含从开发型向持有型转,从大规模的重资产向一部分的轻资产转,从单一的住宅到一些商业的开发,向养老、向旅游、向商业、医养这些过渡。

转型到另外一个含义就是整个房地产大规模的转型,大规模向欧美模式转型,还是继续沿用所谓的香港模式。那么在模式之中,可能也要找适合自己的,永远坚守香港的模式也不行,可能也得改。

第三个是房地产自身行业的周期性机会。比如房地产发展的15年中大部分都很好,但是也有坏的年份,比如2003年、2008年、2014年,这几个节点都是比较难的节点。所以我觉得还是应该结合,把房地产的周期性机会和正常发展中好的年份、不好的年份融合起来,找出一条比较稳定的道路。就是把周期性的大机会和平时的这种小变化,包括丰年、欠年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中国的路来。

我觉得地产,从刚才的角度来讲就够了,不要搞一个泛泛的去分析地产,不要搞一个泛泛的某企业的经验介绍,老是介绍自己什么什么方面很好,也没有意义。

观点地产新媒体:现在是比较混沌的时期。昨天我看到一个说法,现在实际上创业成了一场运动,高利贷变为P2P,乞讨是众筹,以前的统计叫大数据,看场子、收保护费是平台战略,忽悠是互联网思维。

刘晓光:应该是+互联网。为什么这么说?任何企业离不开电子平台,而且互联网不是敌人。我们的敌人是谁?是会利用互联网跟你打仗的那个机构和企业,而不是互联网本身。

观点地产新媒体:今年很多做金融的人,可能觉得房地产还是一块金子。

刘晓光:我们要做一个呼吁,就是地产这个行业也应该享受到公平的金融环境待遇,既然这是一个这么大的行业,就应该有一个公平的融资平台,要不然股灾以后,对这个行业也是很大的影响。

观点地产新媒体:现在您想给外界的一个新的身份是什么?您在今年60岁,人生的第三个起点,除了房地产的第一代企业家,房地产的金融家,你觉得应该哪个标签是比较鲜明的?

刘晓光:应该是公益家的新江湖。我琢磨着我还能干什么,还怎么干呢。

观点地产新媒体:你是环保公益的先行者。

刘晓光:我觉得我应该是一种顾问平台上的企业家。

观点地产新媒体:你说如果重新做要做画家?

刘晓光:对,那肯定了,要是重新做的话,我肯定是一个大画家。



扫描微信二维码、加入城市微生活,关注三亚房网微信(微信号sanyafangwang),海南楼市最新动态随时奉上,免费看房、独家优惠、楼盘资讯、随时互动!

(三亚房网微信号:sanyafangwang)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网友参与评论
 
条评论
表情
点击加载更多
表情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