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十六条"的出台,就是维稳房价,而房价,则是众多老百房关注的重中之重。长久以来,对于老百姓购买住房是消费还是投资这个经济学问题,存在很大争议。为了保障居民拥有住房的基本权利,真正做到"居者有其屋",许多国家和地区从来就不把所有房屋都看成是投资品,而是从维护和促进人类最基本的居住权出发,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来抑制住房的投资需求,防止高房价侵犯居民最基本的生存权,想必,这也是西安相关部门出台"十六条"的基本初衷。
从"十六条"中能明显看出,政府部门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面向的范围广,人数多,中低收入人群和流动人口均涵盖在内--此前,他们或因户籍非本地或因收入不够低,没能进入原有的住房保障体系,被称为"夹心层",漂游在城市边缘。此番政府部门将条件放宽,意在突破原先住房保障"重售轻租"的框架,从另一角度求解"住有所居"的实现路径,此举着实让人拍手称赞。
宜居,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觉追求,是政府长期以来的致力所在。宜居的首要一点,应是大多数人"住有所居".回望我国的住房政策,上世纪90年代以前,城市居民住房主要依靠公房配置,住房资源极度紧缺。启动住房改革后,通过推进商品化、市场化,我国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房地产市场活力被激发,但也带来房价上涨过快,相当部分中低收入人群无力购房的问题。住房具有商品属性,对于中低收入人群,它的保障属性同样不可忽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如何解决中低收入群体和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显得更加急迫,如何让每个人居住得更有尊严,考验着政府的智慧和决心。
近年来,西安市政府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以期改善更多居民的住房条件,这次大张旗鼓地出台涉及到中低收入阶层的"十六条",相信会让更多的老百姓拍手称快,让他们真正盼到"居者有其屋"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