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房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频道 > 人物专访 > 安邦咨询: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能随风倒

安邦咨询: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能随风倒

发布时间:2011-06-27  来源:  点击:
 

目前的中国经济形势异常复杂,不仅决策层在分析斟酌,市场更是渐渐形成两派截然相反的观点:继续紧缩抑或放松调控。随着一些外资机构人士和政府官员的加入,这种争论正变得更加激烈和纷乱。

客观来看,今年以来的经济表现的确让人很难把握。一方面,央行为了控制通胀,从去年底开始密集实施紧缩政策。近8个月来共上调9次存款准备金率,幅度达4.5%;并且升息4次,每次上调存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但通胀依然像牛皮糖一样难以甩掉,市场纷纷预测6月份CPI可能突破6%,就连国家发改委也提前吹风6月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将高于5月。另一方面,国内股市持续低迷、中小企业生存艰难,以及地方政府土地收入锐减等问题又在不断敲打着决策层的神经。

值得注意的是,担心经济放缓、反对紧缩政策的呼声有加强的趋势。与国内投资机构相比,首先是“唱空”中国经济的外来声音越来越多。“末日博士”鲁比尼再次放言中国经济将“硬着陆”,投资大师索罗斯也声称中国已经错失了抑制通货膨胀的机会。6月15日,标普将中国房地产业的评级展望由稳定调降至负面,原因是“信贷收紧及严厉的调控政策,都加剧了楼市的低迷”。而此前,高盛、汇丰等也曾下调过中国经济今年的增速预期。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政府官员的态度也转到对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忧上。商务部副部长钟山最近称,随着政府给经济降温的宏观调控政策开始奏效,未来数月,中国进口增速或将放慢,出口前景也不容乐观。此外,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也指出,将货币政策简单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钩,容易产生调控失误,若持续收紧可能导致中国经济出现“滞涨”。

对紧缩政策是否应该继续的怀疑,直接催生了一种呼声,即要求建立一个宏观调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早在今年“两会”期间,已有建立决策风险评估机制的相关提议。当时政协委员许善达提出,最近几个五年规划中,经济的实际增速都超过预期,可是很多政策和目标又都是根据预期来制定的,这些政策是否还适应?不过,在我们看来,目前的建议还是建立在对当前紧缩政策的怀疑上。路透社消息指出,部分学者认为,迫于通胀长期化以及实体经济不振的现实压力,中国政策调控重心由“抗通胀”转为“稳增长”可能为时不远。消息引述一位政府官员称,“5月份的新增信贷及M2均低于预期,市场现在已经普遍感受到资金面的紧张。持续收紧的银根也没有让CPI明显回落,反倒让一些结构性矛盾更加突现,有病没病的都一起跟着吃药。”一位研究政策的不具名官员也表示,“现在一说宏观调控,往往就是强制的行政手段配合金融政策,危机来临的特殊时期用用还行,正常时期应该逐渐弱化。”他还指出,本来宏观调控是为了抚平经济波动的幅度,但事实上往往又成为下一波经济大起大落的诱因。

说到底,上述言论其实还是担心经济放缓,试图否定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在我们看来,宏观调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的确应该建立,这也是决策科学化的表现。但是在中国,情况的复杂程度并非建立一个所谓的评估机制就能解决。

首先是中国真正独立研究的政策学者并不多,大部分政策学者都从属于某个利益集团,代表部门利益或企业利益在说话。他们能否客观把握宏观形势的关键脉搏?能否站在中立的立场来分析情况?这是值得严重怀疑的。其次,中国政府系统内部的部门利益分化严重,基本上是“屁股决定脑袋”,很少有全局观、大局观,缺乏系统性,像近期商务部与财政部在奢侈品进口关税下调问题上的分歧就是个证明。更严重的是,基于部门利益的政策建议可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导。如果决策层在评估经济形势时,如就电荒问题询问国家电网,得到的回答是不能全信的。第三,国内的决策研究机制,往往批评性意见多,建设性意见少。一到要拿出战略解决方案的时候,大家都没辙了。

最终分析结论(FinalAnalysisConclusion):

因此,在缺乏高水平的独立客观的政策研究和决策支持机制的现实约束下,中国的宏观政策最终还得依靠少数精英官员的判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但一个智慧的决策者绝不会在潮水般的建言中迷失方向。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还是要按照中国“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战略方向,结合当前具体的经济形势,来系统地、有条不紊地推进。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网友参与评论
 
条评论
表情
点击加载更多
表情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