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房集团理事长孟晓苏做客凤凰网视频《前行者》,谈及房地产行业,他说,房价上涨是限购的结果。保障房建设“旷课”12年,农民的自建房填补了空白。
孟晓苏,1949年12月出生,出生在苏州,毕业于北京大学。孟晓苏是原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的秘书(1983年到1990年)、原国家进出口检验局副局长(1990年到1992年)、原中房集团董事长(1992年起)、原幸福人寿董事长(幸福人寿创办人)。
1988年,经万里同意,孟晓苏再度考入北大研究生院,成为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萧灼基、刘方域的在职研究生。和孟晓苏同时拜入这几位教授门下的还有两位同学,一位是现任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一位是现任国家副主席的李源潮。
“在这十二年里,如果没有农民群众建立小产权和城中村,来解决保障房问题,那么不知道大城市里面的这些租赁房缺乏会严重多少倍!”“中国农民建设着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廉价房,解决了上以亿计的居民居住问题,这是多么伟大的贡献!说人是违法,你法律没有修改,当然他违法了,你为什么不能像农村承包制那样——开始农民也是违法,后来又修改法律就不违法了。法律是可以改的。”
相关问答如下:
5月20日,财政部明确中央财政已下拨2015年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1243亿元,用于住房保障建设。面对不断上涨的房价,普通居民住房问题依然紧迫。
早在1996年,孟晓苏就曾主持过国家房改课题组,提出商品房与保障房两条腿走路的房改思路,但这条路走起来并不那么平坦。
孟晓苏:保障房旷课十二年 农民自建填空白
孟晓苏:房改本身在中国是经历过一干波折的。前些年我激烈地批评,就是不建保障房的错误。你看在上一轮五年的调控之中,在打压商品房过程中,我这么激烈地批评?
因为历史上没建保障房的问题,我批评他们都批评对了,他们没话说。作为房改方案的设计人,我当年提出的方案,我一直坚持到后来,是他们把它忘记了。
房改方案和国务院文件都写得很明白,就是双轨制。那么在保障房方面,国务院和国务院主管部门,在十二年的时间里却没有去建。
主持人:有一种说法叫“十二年旷课,五年恶补”。
孟晓苏:对,这是当年我提出来的,多年忽略了保障房建设,廉租房基本上是九年没有建,经济适用房投资也很少,甚至只占了当年的5%,甚至3%的比重。
主持人:后来而且变形地很厉害。
孟晓苏:2007年,国务院才开会说要建立住房保障制度,但是又三年不给钱,第一年说给49个亿,第二年说给68个亿,你说我这么大个国家,49个亿、68个亿。
主持人:可能分到一个省都不够。
孟晓苏:这么少的数字怎么能完成这个任务呢?所以实际上又是三年耽误的,总共加起来十二年旷课。在这十二年里,如果没有农民群众建立小产权和城中村,来解决保障房问题,那么不知道大城市里面的这些租赁房缺乏会严重多少倍。
现在还说人家农民是违法,其实恰恰是你政府没建房,农民才利用这个空间建起来了。你看,有些城市,城中村就是廉租房,农民的廉租房,住了一半的城市现在的人口。如果没有这种房子,你说这问题不得严重多少倍吗。
孟晓苏:房价的上涨恰恰是限购的结果
主持人:怎么看待当时的限购限贷?然后也看到这个政策在最近一步一步地又开始松绑了?
孟晓苏:我把这个限购比喻打麻药,你可以麻醉当时的市场,但你麻醉市场的同时也麻醉的生产者,你就已经造成了很多城市的供应不足。当时一股脑地鼓励大家去到非限购城市去开发,说一线城市不行了,要逃离北上广,都要到三四线城市开发,你看,现在出事了吧,
事实证明,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的调控之手就从一个看得见的手,变成了一个闲不住的手,我看最近几年,李克强总理在批评政府的这种调控行为,他要断手断臂,不是剪趾甲,而是要断臂。这些行为应当说是非常正确的,是要把市场管的和社会管的,应当要还给市场、还给社会。
主持人:确实过去这十年的这种调控,最终的结果就是越调房价越高。
孟晓苏:我具体统计了,在十年调控之中。前五年由于不建保障房,造成房价每年上涨8.5%,在限购之后这五年,平均每年房价上涨11%,事实证明房价越调越涨,这种限购又造成了在一线城市的房屋普遍供应不足,因为你限购,你以为光是限制购买吗?他生产者也不再投资生产了,那么又造成这些地方长期的房屋供应不足。
过去在房改初期,房价每年才上涨2.3%,那就说明充分放开市场,并且大量供应住房保障之后,这个结构性的房价上涨是可以调整的。
孟晓苏:房地产短期还是维系经济增长最大引擎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房地产行业疲软,民众都在持币观望的现状,中国经济接下来的主推力在哪里,房地产行业该如何走,是否需要调整转型等诸多疑问,孟晓苏有一个比较现实的思考。
孟晓苏:为什么老百姓现在踊跃入市呢?因为他看到股市不降了。什么叫不降了?涨起来就不降了,说是涨满四千能买点了,这他才来入市场。这个信心经济在股市和楼市里体现得非常明显,楼市也这样,楼市只有站稳了,并且稳中有升,老百姓才能回来,所以现在仍然是一个信心问题。
主持人:厉以宁教授在3月份还讲到这么一句话。就房地产仍然是维系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您同意他这个话吗?
孟晓苏:不光同意,这也是我们共同交流的共同认识,因为我们时常也是经常交流,去年他11月份说了一句话,说应当降息,现在没有物价上涨的空间,这时候不降息,更待何时?
他11月初说的话,11月中旬央行就开始第一次调息,接着月底,股市就起来了,一直走到今天。那么我跟厉以宁老师我们也共同研究过楼市,因为楼市起不来,对实体经济的伤害太大。很多行业,现在包括钢铁、有色、水泥、电力、煤炭,都是在被一个房地产作为龙头的经济链压着。怎么能够把这个主引擎启动起来?
我们希望出现新的引擎,包括创新,但是我和厉以宁都认为,创新需要一个时间,我们也都希望国民经济尽快地调结构,但是我们都认为调结构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有可能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如果把这些主引擎都熄了火,那国民经济靠什么来推动呢?李克强总理也提出了“启动两个引擎的观念”,我相信这两个引擎一旦都被启动,那就会拉动中国经济迅速地增长,我们走出这种低迷,重新恢复到中高速增长,完全是有条件的。
孟晓苏:李克强是中国研究城镇化第一人
主持人:李克强总理在自己的硕士论文里头,他的主题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那么他担任这个总理以来,就提出了“新型的城镇化建设”这么一个大的战略性的方向。那么城镇化跟新型城镇化有什么样的不一样?那么它跟我们现在所说的房地产行业又有什么样的关联?
孟晓苏:他所提出的“城镇化”,他所提出的《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当时就获得了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项“孙冶方奖”。他是中国研究中国城镇化和用工业化发展城镇化的第一人。
那么现在作为国务院领导人,他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在推动着13亿人口大国里面的城镇化进程,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进程。这个城镇化当然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因为我们讲城镇化从来都是讲农民进城,只有农民进城才叫“城镇化”,城镇化进程将整体上改变中国的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布局。特别是当低收入的农民群众,他们一旦成为市民。
这就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要从农村那个,现在将近一万块钱,提高到现在城市这个水平,就是两万八千块钱,是原来的三倍,一旦得到了这样的收入水平,那他就要买吃的、买喝的、买住的、买用的,就能更多地拉动消费。
孟晓苏:小产权房70亿平方是农民创举
在农村土地承包制推开30多年后的今天,城市化浪潮,赋予农民土地支配权益的空间,不仅是解决住房保障问题的一条出路,也是提升城市化质量、避免由此导致住房问题、公共福利均等化等社会矛盾的关键一步。
主持人:但这里头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城镇化的过程中怎么保护农民的权益?尤其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怎么能维护他们的一个权益?
孟晓苏:这个问题早在农村改革后期就开始出现的,我到中房公司之后,我看到了这些不少地方廉价征地,高价在卖给开发商,政府在中间拿取了很大一块差价,就莫名其妙地形成了一个土地财政,一个地方缺钱就得卖地,卖地哪地卖呢?
从理论上来讲,增量土地都来自于农村,所以拿农村的地,当然也拿城里的一部分地,那就高价卖,地价越卖越高,开发商就把它一次性地摊入房价,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些问题伤害了农民,也伤害了城里的购房者。那怎么解决?早在2000年左右,我就提出来“关于要重新思考农地流转的问题”,要把它提到日程上来。
主持人:那您觉得这个阻力到底来自于哪里呢?
孟晓苏:来自于一些部门的“父爱主义”,他们顾忌农民把土地都卖光,顾忌农民日后没有地方住,这些人设计得非常细致,但唯独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你阻止农民流转,农民就不流转了吗?现在农民已经自发地建起来了70多亿平方米的小产权房。
这种“父爱主义”就是那些主管部门总怕农民把自己土地都卖光,最后反过来找政府要吃、要喝的。过去闹得农民不能决定自己种什么、收什么,现在又闹得农民自己不敢流转。那你限制农民流转,农民难道就不流转了吗?农民群众这些年建了多少小产权房?据我们初步统计,是70亿平方米。
主持人:全国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比例?
孟晓苏:在一些城市,像山西太原这些,占了一半以上。全国平均下来,大约1/3左右,大城市,越是房价差价大的,这种低价的小产权房越受欢迎。农民违法卖,城里人违法买,为什么?便宜,它解决了多少低收入家庭农民的住房保障问题。更不要说那种城中村,它就是农民提供租赁的廉租房,而且这个你还说不出他违法。
农民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行为来弥补着政府行为的不足,中国农民建设着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廉价房,解决了上以亿计的居民的居住问题,这是多么伟大的贡献。说人是违法,你法律没有修改,当然他违法了,你为什么不能像农村承包制那样,开始农民也是违法,后来又修改法律就不违法了,法律是可以改的。
扫描微信二维码、加入城市微生活,关注三亚房网微信(微信号sanyafangwang),海南楼市最新动态随时奉上,免费看房、独家优惠、楼盘资讯、随时互动!
(三亚房网微信号:sanyafang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