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海南来说,尽管只有27岁,似乎已经老去。即使以20岁为起点算起,27年后的今天,最早一批“闯海”寻梦的年轻人也已将近50岁。“特区不特”的怪圈困扰着海南,也让其迷失。如果不是“一带一路”提到了国际旅游岛和一季度倒数第三的GDP排名,海南几乎就要被遗忘了。日趋保守是最大的问题。作为承担着“先行先试”任务的经济特区,海南只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给中国经济贡献了多项改革方案,地产泡沫破碎后则一蹶不振,完全失去了特区敢闯敢做的本色。
特区创造力的缺失和环境相关。地产泡沫后,海南由于地理位置和自身产业基础的薄弱,被动减少了和中国大陆的经济联系,封闭保守的气氛开始弥漫,海南经济也日益滑向过分依赖房地产的泥潭。
而在其徘徊的几年里,上海等来了自贸区的实验,正引领中国新一轮改革热潮;深圳培育了腾讯,继而在综合竞争力方面超过了省会广州;杭州诞生了阿里巴巴,正在筹备国内首个网上跨境电商自贸区。在相对落后的省份中,贵州在努力打造大数据产业,西安盘算着新丝绸之路的商机,即使如经济同样凋敝的东三省,依然孕育着中国重工业的崛起雄心,《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技术突破寄希望于此。
从经济权力的角度讲,没有人对海南提出太高的要求,它只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稳步前行即可。但从实际的行政效果来说,“无压力、少关注”的外部环境也让地方官员主动作为的积极性大为降低。
更加遗憾的是,尽管海南并不缺少对外联系的窗口,但即使如每年在博鳌小镇,来自全亚洲的政商精英齐聚于此,都无法唤醒这座小岛哪怕一丝与外界“攀比”的欲望。人潮散去之后,博鳌明亮的夜灯给当地人带来了巨大的幻觉。创造力的缺失与人才断档息息相关。十万才俊下海南后,整整20多年海南没有再上演人才大规模流入的好戏。以至于当这批人逐渐老去后,海南曾引以为傲的特区创造精神也消耗殆尽。
各级官吏低下的行政效率和有限的视野应该为此承担责任。最大的问题是,既没有“特区之实”,又自我标榜“特区之表”,既不愿低头审视自身的落后与保守,又不愿抬头学习兄弟省份的经验,左右摇摆之间,迷失了自己。实际上,自我标榜独立发展的思路只是懒政的借口。在国家发布的“一带一路”规划中,对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南应该怎么办?必须尽快结束目前日渐封闭的状态,找到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有效互动的模式。
蓝天和白云让人沉醉,也容易让人沉沦,海南必须痛下决心从温柔乡里清醒一下,摆脱“懈怠”“封闭”的思维,因为人心的雾霾远比头顶的雾霾更可怕。关键在于,海南能否对当下特区的经济发展有着清晰的定位,对海南未来的转型路径形成发展共识,继而从最基础的“人才培育、营商环境改善、行政效率提升”等方面做起。如今海南也在经历着新一轮的互联网创业潮,海南能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吗?显然,对他们来说,“大胆解放思想”的忠告依然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