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如何发展?地方经济如何带动?对于当地政府而言,在一定时期内,“卖地”或许是一个简单易行的方式,但它也透支了城市发展的未来,如今早已行不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房地产市场前端的四个典型指标——房屋新开工面积、房屋竣工面积、土地购置面积、土地成交价款——同时出现负增长。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而出现此现状的主因便是楼市高企的库存。(三亚买房折扣)
一线城市房价居高不下,二三线城市楼市持续低迷。据报道,楼市低迷给我国中西部多个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的地方财政带来沉重打击。受房地产税收显著下降拖累,多地税收出现负增长态势,不少地方的土地出让收入甚至不足往年一成,严重影响地方财力。
监测全国300个城市土地交易活动的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报告也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土地成交面积同比下滑30%,土地出让金减少23%。
所谓土地出让,是指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收取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卖地”,指的是出让使用权。众所周知,土地出让金是我国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柱。楼市不景气,对地方财政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地方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的急剧减少。数据某种程度上直观地说明了问题。
长久以来,“卖地”已成为不少地方官员抬政绩的主要方式。为什么呢?因为“卖地”简单直接,收效快。在有的三线城市,“卖地”收入最高时占到总财政收入的60%以上。部分官员只考虑自己在当地的当下政绩,一旦升迁或调整岗位走人,后面的摊子自有他人接手。“土地依赖症”在一定时期内成制度性体制性障碍。(中铁城·悠岚湖图库)
现在常见的土地财政模式形成了政府、银行、地产之间的的一个循环:银行借债——政府征地——“卖地”给地产商——房地产税收——银行还债……一旦楼市出现变化,这个循环的资金链出现断裂,地方财政可能不得不面对危机,为自己所走的“捷径”承担后果。政绩导向的思维,促进了这种模式的恶性循环。
地方财政与楼市如此紧密地捆绑在一起,楼市低迷,地卖不出去,光靠“卖地”提升财政的路也就行不通了。而在任何时候,一股脑儿寄托于土地财政模式,都是一种最坏的选择。
毕竟,靠“卖地”提升的政绩只是一时的。过分依赖于“卖地”,实为一种机会主义行为,虽短期内能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却有损于地方经济中长期的健康发展,本质上是一种透支。就像双十一,数字喜人,但某种程度上也透支了之后的消费。(中交绿城·高福小镇价格)
何况,如今“卖地”已难撑政绩,“便宜”办法用尽,城市发展的旧心态也该转转了。
要知道,真正能够对地方财政进行持续补充的,真正能够给城市发展注入活力的,是产业特别是新型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地方上若要重振财政收入,必须要进行产业升级,招商引资,实现经济造血。
随着近两年楼市的下挫,一些地方也在积极转型,但新产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要过几年,有较为稳定的税收来源了,财政才能好转。这是一个考验智慧和耐心的过程。
扫描微信二维码、加入城市微生活,关注三亚房网微信(微信号sanyafangwang),海南楼市最新动态随时奉上,免费看房、独家优惠、楼盘资讯、随时互动!
(三亚房网微信号:sanyafangwang)